郑孝胥(1860年5月2日——1938年)中国清末官僚,伪满洲国总理。字苏龛(苏堪),一字太夷,号海藏,尝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意,颜所居曰‘海藏楼’,世称‘郑海藏’。中国福建省闽侯县人。他是清朝的改革派政治家,亦是伪满洲国建国的参与者之一。近代诗人,孝胥工诗,擅书法,为诗坛“同光体”倡导者之一。清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中福建省乡试解元。1885年开始任李鸿章幕僚,由内阁中书改官同知。光绪十七年(1891年),东渡日本,任清政府驻日使馆书记官。次年,升日筑领事,调神户、大阪总领事。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后回国,又任张之洞自强军监司。1898年起历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京汉铁路南段总办兼汉口铁路学堂校长、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宣统三年(1911)湖南布政使等。郑孝胥曾参与戊戌变法,与唐才常有过交往;立宪运动时期,郑孝胥也曾经参加上海商务印书馆、上海储蓄银行的创建以及新式教育的推动等。1906年,被推选为预备立宪公会会长,参加立宪运动,要求清廷尽速召开国会。1909年曾任锦瑷铁路督办兼葫芦岛开辟事宜。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郑孝胥以遗老自居,先有楼在上海,题海藏楼,寓居于此,常与遗老辈相唱和,1913年,筹办读经会。1923年奉溥仪之命入北京,次年受任总理内务府大臣。1924年北京政变后,协助溥仪出逃。1925年后,负责溥仪的总务处及对外事宜。1928年赴日本,筹划溥仪复辟活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负责起草满洲国国歌与建国宣言。唆使溥仪投靠日本。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任国务总理兼陆军大臣和文教部总长。同年9月,并与日本关东军代表武藤信义签定日满议定书,承认日本在满洲国的特殊地位与驻军权。在伪满任职后,旧时朋辈,如陈衍、昌广生等,都和他绝交。 1934年溥仪称帝后,任国务总理大臣。1935年5月下台。1936年后继续为日本侵略者效力。郑孝胥后来因为反对日本方面对满洲国的压制,而于1935年5月21日失势;1938年于长春过世,传言是被毒杀。八字评:太夷丈不自知其生时,第谓系傍晚,余详究其已往之遭际,定为戌时。盖戌时冲辰,文库冲开,故享盛名;且命宫坐寅,三合火局,尤为可贵。八字与胎元,各居一旬,又所谓见不见之形矣。以子平生克之理断之,财旺身弱,用午火日刃,盖无可疑,以其文人掌兵柄者,亦有此。乙运正印,生扶丙火,两庚不能合,故任边防督办。丙戌十年,虽值鼎革,然实际上,颇复不恶。现在丁运,阳刃复行阳刃,今年甲,子午又冲,必有意外,非极凶则当至吉。明年乙丑大佳。亥运七杀,暗合寅木,直至七十二,此数年中,生平最得意之秋。七十二戊运,急流勇退。丙子七十七,虎尾春冰,非所敢知矣(庚申为马头带剑)。 发布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