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1962年在台北病逝。 ┌───────────────────────────────┐ │ 命理咨询服务 紫微斗数简化命盘www.mlzxfw.com │ ├───────┬───────┬───────┬───────┤ │武曲破军 |太阳权 |天府 |天机太阴 | │铃星天马 │天魁地劫天喜 │ │陀罗 │ │天福孤辰破碎 │月解阴煞天厨 │天刑龙凤旬空 │大耗天才 │ │将军 岁驿丧门│小耗 息神贯索│青龙 华盖官符│力士 劫煞小耗│ │02─11临官癸巳│ 冠带甲午│ 沐浴乙未│ 长生丙申│ │命宫 │父母宫 │福德宫 身宫│田宅宫 │ ├───────┼───────┴───────┼───────┤ │天同 │ │紫微贪狼 │ │地空火星 │公历:1891年12月17日13时47分 │禄存封诰 │ │天空截空 │ │天官天虚 │ │奏书 攀鞍晦气│农历:辛卯年十一月十七未时 │博士 灾煞大耗│ │12─21帝旺壬辰│ │82─91养 丁酉│ │兄弟宫 │乾造:辛卯庚子丁丑丁未 │官禄宫 │ ├───────┤ ├───────┤ │ │起运:3年6个月 │巨门禄 │ │文昌忌 │行:己亥戊戌丁酉丙申乙未甲午 │擎羊天月 │ │天哭 │运:189519051915192519351945 │天寿 │ │飞廉 将星岁建│ │官府 天煞龙德│ │22─31衰 辛卯│子年斗君:酉 │72─81胎 戊戌│ │夫妻宫 │ │奴仆宫 │ ├───────┼───────┬───────┼───────┤ │ │廉贞七杀 │天梁 │天相 │ │天钺左辅 │台辅 │右弼红鸾 │文曲科 │ │天巫 │寡宿 │ │天姚 │ │喜神 亡神病符│病符 月煞吊客│大耗 咸池天德│伏兵 指背白虎│ │32─41病 庚寅│42─51死 辛丑│52─61墓 庚子│62─71绝 己亥│ │子女宫 │财帛宫 │疾厄宫 │迁移宫 │ └───────┴───────┴───────┴───────┘ 胡适可说是一个集“古今中外”于一体的代表人物。这位曾留学美国、五四时代的风云人物,自言“可以大好色”,并且先后深爱过两个才女,但是相伴终生的却是一位由母亲挑选“八字相合”的“小脚女人”。她叫江冬秀,1890年(庚寅年)十一月初八日生,比胡适大一岁。 有一年,胡适随母到姑婆家,江母也来了,看中胡适眉清目秀,聪明伶俐,表露了要将女儿嫁给胡适的意思。可是胡母有顾虑,一因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当地有俗谚:宁可男大十岁,不可女大一年;二因冬秀是庚寅年生,属虎,认为肖虎的八字来得硬,尤其是女的,是母老虎,格外凶狠;三是江家较兴旺,而胡家已中落,有门不当、户不配的情况。因此,胡母不表态。 但江母真的想要胡适当女婿,乃托教冬秀读书的胡适本家叔叔做媒。这位本家叔叔说:“我有一个女学生,大户人家女儿,人很聪明能干,八字又好,与你家是亲戚,我来做一个大媒,好吗?” 胡母经他一再劝说,就叫他开一个八字来。 八字开来了,命也算过了,大一岁不妨碍,两个人很合,不犯冲。胡母就将红纸八字折叠好,放在一个竹升(量器)里,摆在灶神老爷面前。同时,竹升里还放着别人送来的提亲的几个八字。过一阵子,家中平安无事,没有丢失一只筷子,没有打碎一个汤匙,六畜平安,人口吉庆,于是,胡母虔诚地拿下竹升,用竹筷夹出一个八字打开一看,是江冬秀的。 于是,“天作之合”,胡母这才决定了。接着开礼单,送聘礼。胡适的终身大事,就在母亲之命、媒妁之言、灶神老爷保佑、还没有见过女方一面的情况下定下来了。江冬秀活到1975年才去世,享年85岁。江冬秀文化不高,胡适与她虽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但相处却不错。 胡适晚年说过一个笑话,说现代男人也要“三从四德(得)”。“三从”即“太太出门要跟从,太太命令要服从,太太说错要盲从”;“四德(得)”是“太太化妆要等得,太太生日要记得,太太打骂要忍得,太太花钱要舍得”。唐德刚说,“胡适大名垂宇宙,小脚太太亦随之”,她确得旧式妇女中较幸运的一个。 胡适与韦廉斯的初恋 1914年在美国小城绮色佳,胡适和韦莲司相识,他刚到美国便遇到了美国姑娘韦廉斯,于是两人经常在一起谈论诗文。他还把自己最喜爱的一张照片送给了韦廉斯,他想到家中母亲已经为他包办的妻子江冬秀,便写信向母亲提出能否解除婚约。而他母亲的回信依然斩钉截铁让他跟江冬秀结婚。一对鸳鸯无法终成眷属。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胡适始终思念着韦廉斯。他们更多的是在离别和相思中度过,因而是盼望了几年十几年才能见上一面。1927年,当韦莲司再见到胡适时,他们已经分别10年了,韦莲司人到中年,头上长出了白发。韦廉斯也终生未嫁,保全了她的独立个性。她把胡适送她的一百余封信视为神圣的纪念品在她的生命中珍藏了半个世纪。1934年,韦廉斯明明知道胡适和曹诚英的恋情,胡适请韦廉斯照顾去康乃尔大学深造的曹诚英时,她竟然答应了胡适的请求。有的时候,爱情真的让人难以理解。这是一种怎么深厚的感情?爱情直叫人生死相许!爱有时候是博大的,精深的,爱得刻骨铭心,爱到极致。在1962年胡适去世后,韦廉斯竟和江冬秀成了好朋友,并忙着整理胡适给她的书信,忙着为他成立出版基金。九年之后,在寂寞中等待一生的韦廉斯在一个小岛上孤独地离世,遗物里竟然完好无缺地保存了胡适的书信和稿件。 胡适与陈衡哲的暗恋 胡适和韦廉斯婚姻受到阻力后,胡适的感情世界里又闯进了另一位去美国留学生,也是中国才女她叫陈衡哲。胡适跟陈衡哲之间在短暂六个月时间里面,通了四十多封信,在喜戏欢笑中,传递着彼此热烈的恋情。就在陈衡哲满心愉悦地地认为好梦成真的时候,然而胡适在母亲的威逼下不得不回老家与江冬秀完婚,因此陈衡哲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能退而求次的与别人草草结婚。 胡适的婚外恋人曹诚英 胡适这一生中,他跟韦廉斯有过初恋,跟陈衡哲有过暗恋,而他真正爱的是曹诚英。一个江南才女,曹诚英是胡适三嫂的妹妹,胡适在与江冬秀的婚礼上认识了曹诚英。新娘子的小伴娘曹诚英给胡适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六年后,胡适在杭州又一次与曹诚英邂逅。这对有情人却未成眷属,有过短暂的幸福和甜蜜,更多的是痛苦和冥想。最后江冬秀捍卫了做妻子的权利,最终与胡适得以白头;而胡适只能仰天长叹,爱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曹诚英一生为胡适守节,生活十分凄苦,一直是痴心不改,鸿雁传情,相互都品尝着苦涩的婚外恋情。胡适的一生中为情字所困,因此屡屡为相思所苦。既苦了他自己,一生都陷在痛苦的思恋中;也苦了妻子江冬秀,使她担惊受怕到白头;让异国他乡的美国姑娘韦廉斯空等了半个世纪;也苦了才女陈衡哲,让她的千万诗句随着感情付之东流;他更苦了美丽才女的曹诚英,几乎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一代名师胡适的情感之路,走得竟是如此的悲凉而曲折。 胡适 父亲胡传,字铁花,官至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后因乙未战争离台;母亲冯顺弟。 胡适5岁启蒙,在绩溪老家受过9年私塾教育,打下一定的古文基础。早年在上海的梅溪学堂、澄衷学堂求学,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他到上海进新式学校,接受《天演论》等新思潮,并开始在《竞业旬报》上发表白话文章,后任该报编辑。 1906年考入中 胡适 国公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师从唯心主义哲学家杜威,接受了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并一生服膺。 [1]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撰文反对封建主义,宣传个性自由、民主和科学,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陪同来华讲学的杜威,任杜威的翻译逾两年;与张君劢等展开“科玄论战”,是当时“科学派”丁文江的后台。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从1920年至1933年,主要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考证,同时也参与一些政治活动,并一度担任上海公学校长。 抗日战争初期,出任国民党“国防参议会”参议员,1938年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国大使。 抗战胜利后,于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寄居美国,致力于《水经注》的考证等工作,后去返回复兴基地。 1954年,任"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7年,出任"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湾的一个酒会上突发心脏病去世。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2010年9月2日, 文化部长蔡武抵台访问第一站,即前往位在台湾“中央研究院”的前北京大学校长胡适故居参观,还特别步行前往胡适铜像和墓园凭吊。对于半世纪前曾遭到大陆严厉批判的胡适来说,蔡武的专程吊唁,不啻是一份迟来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由于两岸关系从对峙到缓和之故,让两岸都敬重的思想家胡适,不再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遭到莫须有的曲解与责难。 编辑本段学术思想 胡适 胡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读期间,师从约翰·杜威,使其终生服膺实验主义(杜威式的实证主义)(pragmatism)哲学。北大学生对教师素来挑剔,北京大学学生顾颉刚介绍傅斯年去听胡适上课,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留学生从北大哲学系赶走。傅斯年听了几次课以后,他评价胡适:“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2] 胡适很喜欢“谈墨”,他认为“欲知一家学说传授沿革的次序,不可不先考订这一家学说产生和发达的时代。如今讲墨子的学说,当先知墨子生于何时。”其中的兼爱思想成了胡适一生的品德。胡适还认为“天人感应”是汉代儒教的根本教义,而这是受墨子“天志”的影响。1921年,梁启超将作品《墨子》笺注辑为《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在这篇长序赞美任公的贡献,但也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墨子不曾见到战国名将吴起的死——吴起死时,墨子已去世多年,而且墨学已是一种宗教。任公常说:“绩溪诸胡多才,最近更有胡适之。”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提倡怀疑主义,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民主、科学。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态度,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 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以后又发表长篇论文《说儒》,提出“儒是殷民族教士”,“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靠他们的礼教知识为衣食之端,他们都是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行的是殷礼,穿的是殷衣冠”;周灭殷后,“他们负背着保存故国文化的遗风”,“儒是柔懦之人,不但指那褒衣博带的文绉绉的样子,还指亡国遗民忍辱负重的柔道和生观”;孔子是殷民族“悬记”而生的“救世主”,“他从一个亡国民族的教士阶级,变到调和三代文化的师儒”,孔子的最大贡献在于殷民族部落性的“儒”,扩大到到“仁以为己任”的儒,把柔懦的“儒”改变到刚毅进取的“儒”。孔子不是“儒”的创造者,而是儒学的中兴者。孔子的学说强调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强调教育和仁政,并以此来影响整个社会。胡适“大胆假说”的观点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他的论证不够充分,不过他假设“儒”在殷时代就有了被后来的甲骨文研究判为事实。 胡适并不盲目崇拜孔子和儒学,他认为,“现在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已打破了孔教的迷梦”(《新思潮的意义》)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进步,“不是孔夫子之赐,是大家努力革命的结果,是大家接受一个新世界的新文明的结果。只有向前走是有希望的,开倒车是不会成功的。”(《写在孔子诞辰之后》)对儒家强调的“三纲五常”持批判态度,说:“三纲五论”的话,古人认为是真理,因为这种话在古时宗法社会很有点用处。但现在时势变了,国体变了……古时的天经地义现在变成废话了。(实验主义》) 胡适著作很多,又经多次编选,比较重要的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多部作品广为流传。 个人荣誉 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自由主义的先驱代表。 二、三十六个博士头衔 1927年3月,37岁的胡适由英国赴美国,向母校哥伦比亚大学补交了博士论文(著作)《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亚东书店版)100册,完成了哲学博士学位手续,得到了第一顶博士帽。胡适的第二顶博士帽,是1935年1月5日,香港大学授予胡适的法学名誉博士学位。 1936年8月,哈佛大学授予胡适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是为胡适的第三顶博士帽。同年,美国南加州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学位,是为胡适的第四顶博士帽。其余的博士帽分别是: 1939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6月6日);芝加哥大学的名誉法学博士(6月13日)。1940年,美国8所大学分别授予胡适8个名誉法学博士学位,形成“博士高峰年”:韦斯尔阳大学、杜克大学、克拉大学、卜隆大学、耶鲁大学、联合学院、柏令马学院、宾州大学。仅在三个星期内,这位博士疲于奔命,先后到这些大学出席典礼,发表演说。至此,他的博士帽有14顶了,但胡适先生却说。“这些玩意儿,毫无用处……一个是四年苦功得来的,十三个是白送的。” 是年胡适五十岁。他老家安徽绩溪为庆祝这位在海外为国效力的“博士爷”50岁大寿,由县长朱亚云出面,制作了一块“持节宣威”横匾,率乡绅们,浩浩荡荡送到上庄村胡氏宗祠悬挂,并将上庄村改名为“胡适村”。1941年,胡适在美国被授予博士学位有5个,在加拿大被授有2个。前者全是名誉法学博士,分别为:加利福尼亚大学、森林湖学院、狄克森学院、佛蒙特州的密特勃雷大学、密达伯瑞学院;后者是麦吉尔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多伦多大学(名誉法学博士)。1942年是胡适拿博士帽的第二个“高峰年”,达10个之多,都是美国大学授予的。其中两个是名誉文学博士:达脱茅斯学院、纽约州立大学;其它8个是名誉法学博士,分别是:俄亥俄州州立大学、罗切斯特大学、奥白林学院、威斯康辛大学、妥尔陀大学、东北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第纳逊大学。至此,胡适已获得博士帽31顶,而最后的5顶是:美国柏克纳尔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1943年),英国牛津大学授予的名誉法学博士(1945年11月赴伦敦以中国首席代表身份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美国柯鲁开特大学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1949年),美国克莱蒙研究所授予的名誉文学博士(1950年),美国夏威夷大学授予的名誉人文学博士(1959年)。 家庭成员 父亲:胡传,字铁花,号钝夫,清朝贡生,官至淞沪厘卡总巡、台东直隶州知州,著有《台湾纪事两种》,1895年8月22日病殁于厦门。 母亲:冯顺娣。 妻子:江冬秀。由胡适其母包办。在当时自由恋爱风气兴起后,胡适并未像其他青年一样毁掉婚约,而是继续维持,对此,胡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假如我那时忍心毁约,使这几个人终身痛苦,我良心上的责备,必然比什么痛苦都难受。”1917年成婚。长子:胡祖望(1919-2005),旅居美国。 女儿:胡素斐,早夭。次子:胡思杜(1921-1957),留在中国大陆,1954年被迫与胡适断绝父子关系,但仍被斗争,后于1957年反右中自杀身亡。 感情生活 在胡适的一生中,除了发妻江冬秀之外,还有好几个传闻女友。但胡适最终没有和这些人的某一人走在一起,而是和江冬秀走到了最后,难怪蒋介石先生评价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在这些“绯闻女友”当中,和胡适关系最密切的当然要数韦莲司和曹佩声(又名曹诚英)了。 1914年在美国小城绮色佳,胡适和韦莲司相识。此后更多的是在离别和相思中度过,往往是盼望了几年十几年才能见上一面。1927年,当韦莲司再见到胡适时,他们已经分别10年了,韦莲司人到中年,头上长出了白发。 在这十年里,胡适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结婚生子,事业上达到巅峰,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的先驱。 在这十年中,胡适的另一份感情开始了。他在杭州养病时,和小表妹曹佩声爱得死去活来,胡适称那段日子为“烟霞山月的神仙生活”。据说,《尝试集》中后面的情诗大多为曹佩声所作。 大陆很多学者一度为胡适与韦莲司到底有没有那种关系吵得不可开交,但谁也拿不出证据。很多胡适传的作者,也因没接触到这些资料,对此总是语焉不详。 1999年,周质平终止了这场争论。他将胡适与韦莲司的书信翻译,并公布于众,人们发现,他们不仅相恋了,而且非常的缠绵。今年,周质平加入了胡适晚年的情境,出版了《胡适的情缘与晚境》(黄山书社,2008年6月)。书中,狂娟的韦莲司,情书写得让人看了心惊肉跳:“没想到,我会如此爱你……胡适……我崇拜你超过所有的男人……”“我整好了我们那个小得可怜的床……我想念你的身体,更想念你在此的点点滴滴。我中有你,这个我,渴望你中有我……” 让我难以理解的是,韦莲司明明知道胡适和曹佩声的恋情,可当1934年,胡适请她照顾去康乃尔大学深造的曹佩声时,她竟然答应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爱胡适爱到可以任他犯错吗? 事后证明韦莲司对胡适的爱,爱得大度,爱得彻骨。比如,1962年胡适去世后,韦莲司竟和江冬秀成了朋友,并忙着整理胡适给她的书信,忙着为他成立出版基金。9年之后,空候一生的韦莲司在一个小岛上孤独地死去,遗物里竟然完好无缺地保存了胡适的书信和稿件。 发布者:
岑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