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戊申,壬戌,癸巳,甲寅。 道光廿八年九月廿三日寅时。陈宝琛命:癸水见壬并透,当以壬水论,长生於申,甲戊并透,七煞有制,喜行木火之乡,科甲出身,历任显职,以文学著,清亡,为宣统师傅。 ├──────-┬──────-┬──────-┬──────-┤ │太阳禄存 │擎羊 │天机忌天钺 │紫微 │ │ │破军 │ │天府 │ │恩光 │文曲 │ │文昌台铺 │ │天刑天巫 │ │ │ │ │ 病 丁巳│ 死 戊午│ 墓 己未│03-12绝 庚申│ │子女宫 │夫妻宫 │兄弟宫 │命宫 │ ├──────-┼──────-┴──────-┼──────-┤ │武曲陀罗 │ │ │ │ │ │太阴权 │ │封诰八座 │性别: 男 │地空 │ │火星解神 │ │天姚 │ │83-92衰 丙辰│ │13-22胎 辛酉│ │财帛宫 │农历: 戊申年九月廿三寅时 │父母宫 │ ├──────-┤ ├──────-┤ │天同天福天官 │ │ │ │ │子年斗君:午 │贪狼禄 │ │天贵旬空 │ │三台 │ │ │ │阴煞 │ │73-82帝旺乙卯│命理咨询服务网mlzxfw.com │23-32养 壬戌│ │疾厄宫 │ │福德宫 │ ├──────-┼──────-┬──────-┼──────-┤ │ │天魁 │廉贞命主 │ │ │七杀 │天梁 │天相 │巨门 │ │旬空 │地劫截空 │截空 │ │ │右弼权天马天 │ │铃星左辅 │ │ │63-72临官甲寅│53-62冠带乙丑│43-52沐浴甲子│33-42长生癸亥│ │迁移宫 │奴仆宫 │官禄宫 身宫│田宅宫 │ └──────-┴──────-┴──────-┴──────-┘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顾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他早年入翰林,直言敢谏,同张之洞、张佩纶、宝廷被誉称为“枢廷四谏官”,甚得宠信。光绪四年(1878年),清廷派崇厚出使俄国。崇厚贪生怕死,擅自签订不平等条约。陈宝琛失声痛哭,指出国家不能失去主权,坚决主张“诛崇厚,毁俄约”。他在此后提出的东三省官员应满汉兼用等建议无疑都是很有远见的。溥仪登基后,陈宝琛首发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他为溥仪皇帝授读三年,备受恩宠。民国时,陈宝琛仍留恋故宫里的小朝廷,表现出他深受传统忠君报恩思想的影响。但他富有强烈的国家和民族情感,反对溥仪在日本的怂恿下到东北去建立伪满洲国。他劝说:“贸然从事,只怕去时容易回时难。”尽管被溥仪认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他仍不顾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差点被日本关东军囚禁。他郁郁返回天津,1935年病逝,享年87岁,归葬福州。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 他曾闲居福州长达25年。在此期间,他认为非发展实业和教育不能救国,完成了他一生中重要的观念转变。作为福建铁路公司总理,他亲自到南洋募股,建设漳厦铁路,开福建铁路建设之先河。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自任鳌峰书院山长,“培人才,广教育”。书院下面还有几个学院: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商业学堂。他派法、政、商、工、农等科学生留学日本。1907年又创办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发展成为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福建师范大学的前身,也是福建省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开创了福建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他亲撰“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训联作为学堂的办学“本旨”,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与行政管理制度。优级师范学堂前后办学仅八年半,却如期培养了238名毕业生和数十名留学生,他们为福建各类中等学校的兴办和全省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此后,福建省长达二十几年没有省立的高等师范教育。同时,他还派出毕业生到南洋各地的闽籍华校任教,对南洋华侨教育的发展也起到积极作用。陈宝琛还首倡福建女子教育,由其妻王眉寿创办福建女子职业学堂,招收女生学习。这所学校扩大后,改称福建女子师范学校,著名作家谢冰心曾就读于此。陈宝琛去世后,他的后人贯彻其“书藏于私,不如藏于公”的理念,将他的大多藏书赠送给福建师大图书馆和省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依托他所捐赠的31230册藏书专门修建了“陈宝琛书室”。编辑本段末代帝师 陈家累代簪缨,为榕城望族。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同治七年(1868年)陈宝琛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宝琛兄弟6人,3人进士,3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光绪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四谏”。光绪六年(1880年),“清谏”之名日重,得两宫皇太后赏识,充武英殿提调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光绪八年(1882年),授江西学政,重修白鹿洞书院。翌年,以校《穆宗毅皇帝圣训》奉旨议叙,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当时,法兵侵犯越南,宝琛与张佩纶力荐唐炯、徐廷旭堪任军职。光绪十年(1884年),上“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并条陈筹饷、选将、练兵、简器四事,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遂擢会办南洋事宜。后因原荐之唐、徐兵败受牵连,部议降五级处分。翌年,应台湾巡抚刘铭传之请赴台。返闽后,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自此,闭门读书、赋诗、写字。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以“培人才,广教育”为职志,曾倡设东文学堂、师范学堂、政法学堂 、商业学堂。主持高等学堂时,派法、政、商、工、农等科学生留学日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闽、浙、皖、赣四省拟自筑铁路,商部奏派宝琛任福建铁路总办。次年(1906年),宝琛到南洋爪哇、槟榔屿、吉隆坡、万隆、三宝垅等地,向华侨筹募路款,建成福建省第一条铁路——漳厦铁路。宣统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任总理礼学馆事宜。翌年,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以及经筵讲官、资政院议员。宣统三年(1911)五月,简授山西巡抚,旋开缺以侍郎候补,派毓庆宫侍读,首发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议,奏请降旨褒扬。民国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宝琛追随溥仪。翌年,命修《德宗实录》。民国10年,修成《德宗本纪》,溥仪授予“太傅”衔。民国12年,引荐郑孝胥入宫。民国14年,溥仪至天津,宝琛亦移居天津随侍。“九一八”事变后,溥仪决意复辟,密赴东北。宝琛赶赴旅顺劝阻,溥仪不从,日本派人挟持宝琛返天津。民国21年,溥仪在日本扶持下成立伪满洲国。宝琛专程赴长春探望溥仪,呈密摺劝溥仪迷途当醒。后病逝于天津。溥仪特谥“文忠”。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其著述有《沧趣楼诗集》、《沧趣楼文存》、《沧趣楼律赋》、《南游草》、《陈文忠奏议》等,《沧趣楼联语》收录应酬联作九十副。 现代教育 提起出生于福州螺洲的陈宝琛,福建民众都会感激和缅怀他,八闽的陈氏后人也都会以他为荣,为他感到骄傲。人们怀念他,并不是因为他是清官陈若霖的曾孙,也不是因为是六兄弟“六子科甲”的长兄,更不是因为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而是因为他是开拓福建现代教育的功臣。 陈宝琛聪颖过人,官运亨通。他13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21岁中进士。步入仕途后颇受重用,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不幸的是,因1885年中法战争“荐人失察”,被光绪皇帝骤降五级严加处分。此时,他刚好丁母忧回籍,从此辞官闲居福州。也正是这闲居25年,他开拓了福建现代教育的崭新的事业。 1895年,福州永泰乡贤力钧利用开办银元局的赢利,创办了苍霞精舍。1897年又增加日文科,称“东文学堂”,聘请陈宝琛任董事兼总理。戊戌变法后,福建各地纷纷提出兴办中、小学堂,可新式教育的教员特别缺乏。当时的闽浙总督同陈宝琛协商,欲将“东文学堂”扩充为官立全闽师范学堂,全力培养新式教育的师资力量,以解燃眉之急。陈宝琛慨然应允,并出任学堂监督(校长)。此学堂也是全国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之一。陈宝琛为学堂亲自题写校训:“化民成俗其必由学,温故知新可以为师”。并且,还撰写了一篇语重心长的《开学告诫文》。文章说:“国家之盛衰强弱,全视国民之智愚贤否。学堂固所以造就人才,然必使人人知义理,人人知爱护国家,人人能自立,而后国民之资格始备,而人才亦出其手。……诸生今日来学师范,后来即为国家担当教育责任。自冶其性情,而后能冶人之性情;自励其志节,而后能励人以志节。”颇像以后的《师范生守则》,成为全闽师范学堂培养学生的准绳(陈宝琛后成为末代皇帝的老师,也拿这样的做人准则常教诲他的天子门生,可能受了他在闽省当校长与教育会长的影响也未可知)。可喜的是,全闽师范学堂在1903年至1909年,共培养毕业生700人,其中大部分成了福建中小学教师的骨干,民国25年7月,合并福州、建瓯等师范学校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民国27年3月,省立师范学校内迁至永安,民国31年改称为省立永安师范。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永安师范学校一度停止招生。1971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原永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复办三明地区师范学校,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复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三明学院。1905年,陈宝琛又出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深感学务繁忙、力不从心。于是,他邀集省城士绅座谈,倡议成立全闽教育商榷机构,大家一致赞成。当年11月,闽省学会(此乃福建教育总会的前身)宣告成立,陈宝琛被公推为会长。学会成立后,由于众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八闽大地掀起了兴办小学堂的小高潮。至1909年陈宝琛晋京官复原职(再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时,福州城乡已兴办公立、私立小学校30余所,新式教育蔚然成风。其间陈宝琛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实在功不可没。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宝琛还开明大度地支持夫人王眉寿兴办女子新式教育。1906年,王眉寿创办“女子师范传习所”,自任监督;1907年,女子职业学堂问世,王眉寿兼任监督;1909年,两校合并为“女子师范学堂”,监督一职还是非王眉寿莫属。可以说,倘若没有陈宝琛的全力支持,福建新式女子教育的立足与发展是难以想像的。民心自有一杆秤。陈宝琛对于福建现代教育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后人对他有口皆碑也是顺理成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宝琛创办的全闽师范学堂。原址位于福州乌石山,是福建省最早创办的师范学校,也是当时全国最早创办的一所师范学校,素有“闽师之源”的美誉。民国25年7月,合并福州、建瓯等师范学校为福建省立师范学校。民国27年3月,省立师范学校内迁至永安,民国31年改称为省立永安师范。新中国成立后由人民政府接管。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永安师范学校一度停止招生。1971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在原永安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复办三明地区师范学校福建优级师范学堂,由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协和大学、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几经调整合并,于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名为福建师范大学并沿用至今。在今天的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建有宝琛广场,广场上立有创始人陈宝琛的铜坐像。编辑本段诗作选摘 陈宝琛一生被后人引用最多的当属于落花诗中的两句——“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其无奈坚韧孤愤之心,历历可昭。王国维自沉于昆明湖之前曾题写这两句诗,以致很多人误以为这两句诗王国维所做,此句出自陈宝琛的后落花诗中。 妻王眉寿(1848~1921年),女,闽县(今福州)人,出身于书香世家。努力发展福州的教育事业,培养家乡人才。 发布者:
岑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