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元文,宇公肃,号立斋,(一说建斋)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九月二十八日,死于康熙三十年(1691)闰七月二七日,享年58岁。他的先祖居住在苏州常熟(分属江苏),九世祖(一说八世祖)徐良始迁居到昆山(今属江苏)。他的曾祖父是万历年间的进士,任官至太仆寺少卿。祖父和父亲都是贡生,母亲是昆山顾家的女儿。徐元文与他的哥哥徐乾学、弟弟徐秉义都是进士,在当时很有名望,号称"昆山三徐"。?
甲戌乙亥辛巳己丑
七岁运: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
┌─────────────────────────────┐
│ 命理咨询服务 紫微斗数简化盘www.mlzxfw.com │
├──────-┬──────-┬──────-┬──────-┤
│太阳忌 │ │天机天钺天官 │紫微 │
│ │破军权 │ │天府 │
│文曲命主 │ │台铺天贵 │截空旬空 │
│天刑天巫大耗 │ │孤辰 │天马 │
│84-93长生己巳│ 沐浴庚午│ 冠带辛未│ 临官壬申│
│财帛宫 │子女宫 │夫妻宫 │兄弟宫 │
├──────-┼──────-┴──────-┼──────-┤
│武曲科 │ │天福 │
│ │ │太阴 │
│ │性别: 男 │文昌诰乡截空 │
│铃星月解 │ │天姚 │
│74-83养 戊辰│ │04-13帝旺癸酉│
│疾厄宫 │农历: 甲戌年九月廿八丑时 │命宫 │
├──────-┤ ├──────-┤
│天同擎羊 │ │ │
│ │子年斗君:巳 │贪狼 │
│三台 │ │地空 │
│ │ │阴煞 │
│64-73胎 丁卯│命理咨询服务网mlzxfw.com │14-23衰 甲戌│
│迁移宫 │ │父母宫 │
├──────-┼──────-┬──────-┼──────-┤
│禄存 │陀罗天魁 │廉贞禄 │ │
│七杀 │天梁 │天相 │巨门 │
│ │ │地劫 │八座恩光 │
│火星右弼天月 │ │左辅蜚廉 │寡宿天空 │
│54-63绝 丙寅│44-53墓 丁丑│34-43死 丙子│24-33病 乙亥│
│奴仆宫 │官禄宫 │田宅宫 │福德宫 身宫│
└──────-┴──────-┴──────-┴──────-┘
徐元文在少年时代就非常喜欢读书学习,14岁时经考试被录取为当地生员。他所读的书以六经(即《诗》、《书》、《礼》、《易》、《春秋》、《乐》六部书)为主,也常读诸子百家的著作,力求明了事理,经世致用。对"举子家言",则有选择的去读。当时昆山所在的吴中地区,继承了明末东林党复社的遗风,盛行以文交往结社。徐元文兄弟三人也相约组织了文社,并命名为"慎文"。他们厌恶时俗曲薄,提倡古学,一时间,各种谈论学问的文章纷纷效仿徐氏兄弟的文风。
顺治十一年(1654),徐元文在乡试中考中举人。顺治十六年(1659),在殿试中又高中进士第一名。当时他才21岁,顺治皇帝福临在乾清门召见了徐元文,对他抚慰有加。因宫后福临高兴地对孝庄皇太后说:"今年我大清得了一位好状元。"下旨赐予徐元文冠带、蟒服,任命徐元文为翰林院修撰。
徐元文在翰林院的任职期间,多次被顺治皇帝召见。有次他扈从顺治皇帝到西苑,顺治皇帝特赐他乘坐御马。他特意写下"空传枚马金门侍。只倚雕虫事武皇"的诗句以记此事。有一天,徐元文随顺治皇帝造访僧斋蕉园方丈,向方丈请教佛家典籍,事后,徐元文对方丈没有表示谢意。顺治皇帝也没有难为他,却说:"此人大有见解,他当状元是朕亲自选拔的。"
翰林院的日常事务很简略,徐元文就利用空闲时间研究学问。他不但钻研诗文,且努力通晓历史,求本探源,总结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
主持学政请废捐纳
自清初以来,江南地区拖欠钱粮现象一直非常严重。康熙初年,皇帝责成当地巡抚,按察使严加查办,江宁巡抚朱国治细加勘查得出一个数字:苏州(府治今江苏苏州)、松江(府治今上海松江)、常州(府治今江苏常州)、镇江(府治今江苏镇江)四府,未交齐钱粮的文武官绅共计13517名。徐元文也在其列。依照惯例,对徐元文应予以处罚,降职调任銮仪卫。徐元文以此事为借口请假回家,分辩解释这件事情的原委。经过四年的时间,事情终于澄清,才恢复了徐元文的原职。
唐熙八年(1669),徐元文充任陕西乡试主考官,他主持陕西乡试期间,注意选拔人材,被录取的多数是政治上无所攀援,出身于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或贫寒之士,在陕西很有影响,陕西有人甚至这样说:"士子能够刻苦勤奋读书,就是从徐元文这次主持乡试开始的。"接着迁任他为秘书院侍读。
康熙九年,徐元文升任国子监祭酒,充任经筵讲官。他感慨学校废驰,毅然以师道自任,他认为:"自古人才盛衰,全看学校的兴废。汉唐以来,太学子弟都是认真选拔、精心培育的,所以人才辈出,清自开国以来,推行尚文皇道的政策,但是每年入太学的,除了官荫以外,只有缴纳贡品一条途径,由府、州、县学推荐入监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且多为年齿颓废之人,所以难于成材。"他请求按照顺治八年和十一年的旧例,让各省两年或三、五年推举一批优等生,选送品学兼优的青少年入太学。并请求按照顺治时的办法,各置省乡试,取副榜生若干名,送入太学。这样,各地的才智出众的学士都集聚于太学,对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大有好处。他的建议被采纳,并颁布实施。对于捐纳一事,徐元文说那是因为平定"三藩"(吴三桂、尚可喜之子尚之信、耿精忠)叛乱所需的军饷既多又急、朝廷迫不得已采取的权宜之计。他请求等到收复云南后,立即降诏停止捐纳。他指出捐纳造成四大弊端;(一)官府养士育才没有比质量更重要的,而捐纳却造成了官员平庸冗杂;(二)由官府主持的考试是入太学的正途,学习期满考取太学,必须学习三门科目,用九年的时间。而捐纳者就不计年限,随捐随考。这就形成了对依靠正途考取的学士严厉苛刻,而对捐纳入太学者却优先照顾。这样,势必会"沮寒士攻苦之心,长富儿骄情之气。"(三)质量观念和考取方式已经混乱,而原来又没有把不称职的差等生革除的先例,考课难以进行,学士之风日益淡薄;(四)历年来吏部考核官员授予职衔,需要派任州县助理方面的职员不少于数千人。现在考取途径积弊很多,补缺授职的日子遥遥无期。可是一经授职,就会着官服、坐车乘轿,一副官太爷模样,招摇乡里。这样选官制度混乱,朝政实在让人忧虑。疏上,皇帝令吏部商议,最后决定:捐纳之事"自河工外,得一切停止。"
徐元文就任国子监祭酒四年,任职期间各种规章制度得以认真遵守执行,端正了学风。他还同其他学者一起致力于教授众监生,徐元文举止文雅端庄,学识广博,他的讲解流畅明了,声音洪亮,学生们都很敬佩。他离开国子监以后,康熙皇帝曾经对群臣说:"徐元文为祭酒,条规严肃,满族子弟不认真学习的,也一定要加以斥责,甚至鞭挞,至今监生们还畏服他,以后难得这样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