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伯谅,字执之。生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他少时聪明好学,在本村东漈寺九鲤仙楼刻苦求学,受到乡人称赞。弘治十七年(1504年)考中甲子乡试第六名。正德三年(1508年)登戊辰科进士第七名,与李梦阳、方豪、郑善夫、谢蒉、何仲默齐名,有“海内十才子”之誉。 陈伯谅考中进士后,授浙江富阳知县,后调任崇德知县。陈伯谅清正廉洁,体恤民疾,不畏权贵,力保一方安宁,深得当地老百姓拥戴。当时,太监刘谨把持朝政,胡作非为,连皇帝批阅奏章的权力也被他剥夺了,朝野上下敢怒而不敢言。陈伯谅升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后,整肃朝纲,灭除奸逆,为民除害,曾三次上疏揭发刘瑾的罪行。无奈皇上昏庸,陈伯谅险遭刘瑾暗害。由于他刚正不阿,被誉为“名御史”而闻达四方。 正德五年(1510年),陈伯谅任两京(北京、南京)学政。他任人唯贤,秉公办事,不徇私情。状元杨维聪就是他从众多书生中遴选出来的。此后,陈伯谅擢升四川提学副使,可惜由于积劳成疾,未赴任即于嘉靖五年(1526年)去世,年仅45岁。朝野无不为之惋惜。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陈伯谅)知富阳县,调崇德,抑豪强,绳奸滑,廉仁兼著。以最入为监察御史。提督两京学政,秉公持衡,首拔状元杨维聪于书生中,士服其知人。擢四川提学副使,未上卒,中外咸惜之。”陈伯谅工诗文、精经史,著有《东漈出山文稿》行世。可惜该书稿毁于抗战时期。 陈伯谅娶阳下上街林氏为妻,生有陈一靖、陈一科。 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陈一科,字子章,嘉靖十三年(1534年)举人,曾任湖北应山县知县,“居官有守,不愧家声”。陈伯谅的孙子陈见,字若愚,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1000多名倭寇进犯福清,攻陷县城,杀掠千余人,放火烧毁官舍民房,知县闻讯后仓皇逃跑。陈见率领百姓奋起反击。被捕后,与训导鄢中涵、监生林鼎一同牺牲,被誉为“抗倭英雄”。陈伯谅的曾孙陈世浚,为崇祯庚辰科进士第十名,钦赐“行人司”之职。 发布者:
岑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