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咨询 - 紫微斗数 - 案例分析 - 四柱八字 - 玄空环境 - 相学知识 - 起名咨询 - 周易八卦 - 感悟人生 - 命理资料 - 咨询联系

王乃彦,核物理学家,1935年11月21日生于福建福州。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中国核学会理事长,核工业研究生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与同事们建立了我国第一台在原子反应堆上的中子飞行时间谱仪,测得第一批中子核数据。在国际上对Yb和Tb同位素的中子共振结构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建立和领导开展了核武器试验中物理测试的许多课题,为核武器的设计、试验、改进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在我国开辟并发展了粒子束惯性约束聚变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同时创建了相应的研究室。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公历:1935年11月21日13时9分  农历: 农历乙亥年十月廿六 
胎元: 戊寅  命宫:丁亥 (命理咨询服务www.mlzxfw.com)  
起运:命主于出生后4年3个月开始起运 
乾造: 偏财     七杀     日元     偏财 
      乙亥     丁亥     辛丑     乙未   (辰巳空)  
大运: 丁亥   丙戌   乙酉   甲申   癸未   壬午   辛巳   庚辰   己卯   戊寅   丁丑    
年龄: 0-岁   5 岁   15岁   25岁   35岁   45岁   55岁   65岁   75岁   85岁   95岁    
始于: 1934   1939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1999   2009   2019   2029   
王乃彦的生日来源于百度百科,他的生辰,参考了宋明时代一位侍朗的八字,年月日完成相同,按其级别,学部委员亦亨受副部的待遇,故参考以那个侍朗(副部)相同的八字即以未时排了个命盘。
┌─────────────────────────────┐
│        命理咨询服务 紫微斗数简化盘www.mlzxfw.com         │
├──────-┬──────-┬──────-┬──────-┤
│禄存天官     │廉贞命主忌擎羊│             │             │
│巨门         │天相         │天梁         │七杀         │
│截空         │地劫         │             │旬空         │
│铃星         │天刑天月     │大耗         │阴煞蜚廉     │
│12-21绝  癸巳│22-31胎  甲午│32-41养  乙未│42-51长生丙申│
│父母宫       │福德宫   身宫│田宅宫       │官禄宫       │
├──────-┼──────-┴──────-┼──────-┤
│陀罗         │                            │天同禄天钺   │
│贪狼         │                            │             │
│地空截空     │性别: 男                    │旬空         │
│月解         │                            │火星         │
│02-11墓  壬辰│                            │52-61沐浴丁酉│
│命宫         │农历: 丙子年十月廿六未时    │奴仆宫       │
├──────-┤                            ├──────-┤
│             │                            │武曲         │
│太阴         │子年斗君:戌                 │             │
│文昌科诰乡恩 │                            │             │
│             │                            │天姚寡宿     │
│     死  辛卯│命理咨询服务网mlzxfw.com    │62-71冠带戊戌│
│兄弟宫       │                            │迁移宫       │
├──────-┼──────-┬──────-┼──────-┤
│紫微         │天机权       │天福         │太阳天魁     │
│天府         │             │破军         │             │
│三台         │台辅         │八座         │文曲天贵     │
│天马孤辰     │左辅右弼天空 │天厨         │天巫         │
│     病  庚寅│     衰  辛丑│82-91帝旺庚子│72-81临官己亥│
│夫妻宫       │子女宫       │财帛宫       │疾厄宫       │
└──────-┴──────-┴──────-┴──────-┘
家庭背景
  王乃彦他的祖父去世很早,父亲能由中国当时最高的测量学堂毕业,全靠姑姑做衣服纳鞋底的收入。父亲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在子女的读书上却决不吝惜。王乃彦兄妹四个,他排行老三。哥哥上大学后,姐姐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这样一来使本不富裕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一天深夜,父母亲的谈话让还没睡着的王乃彦听到了:父亲说,我手边还有一点钱,用它给孩子当学费吧。这差不多是这个六口之家的家底了。他还记得那时国民党垮台后,父亲失业,他们家上午和晚上都是稀饭,家里人要分着吃一点点主食。解放后,父亲成为福建农学院的教授,哥哥也大学毕业。最重要的是待王乃彦上大学时一切费用都由国家负担了。 
主要经历
  1949年,全国解放时,王乃彦正上高中,那是一个少年开始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时候。他在参加土改运动中所受到的教益,一直延续到2000年前后担任泛太平洋地区核理事会理事长时。 
  1952年,他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那一年正是全国院系调整,全国最好的物理教授合并至北大,是他享受到最好的师资教育。1955年中共中央决定发展原子事业时。王乃彦又成为中国核科学首届毕业生。从此他的科学之路就与我国的核武器研制,核科学事业的发展交织或重叠在一起。 
  1955年,大学三年级。分专业的时候,本来要学无线电电子学的王乃彦被分配学习原子能专业,当时叫北大六组,代号546。大背景是1955年国家作出了建立和发展中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此,中国开始了核工业建设和核武器研制的秘密历程。让一批大学生改学核科学与核工程专业,充实核工业研究力量。王乃彦就成为其中最早的一名。 
  1956年大学毕业后,王先生被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的钱三强小组,钱三强先生是他的组长,做中子能谱学研究。 
编辑本段学术生涯
  1959年,又一次幸运,降落在王乃彦身上。在原子能所工作的三年中,钱三强先生曾亲自去听王先生大学毕业后的第一次学术报告,在推荐王先生前往前苏联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的事情上也是钱先生拍的板。 
  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是当年我国和各社会主义国家联合兴办的研究所,主要进行核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简称“联合所”。参加的国家有苏联、中国、波兰、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12个社会主义国家。1956年秋冬起,中国先后由中国科学院从全国各地区选派了130多位科学家和青年赴联合所工作,他们中有王淦昌、张文裕、胡宁、朱洪元、周光召、何祚庥等。王淦昌曾被推举担任该所1958-1960年期间的副所长。 
  第一次把王乃彦的材料寄到联合所,竟被退了回来,附言写的是:请你们派有学位的人来。钱先生把王乃彦叫到自己办公室,说,“我们研究了一下,决定还是你去。我又把你的材料寄回去了”。 
  在钱先生的坚持下,对方同意了。所以,作为第二批人员,年仅24岁的破格获得资格的他1959年开始到联合所中子物理实验室工作了6年时间。当时正是王淦昌先生在那里做副所长任届期满,准备回国的前夕,王老亲自领着他去见当时实验室主任、诺贝尔奖获得者弗朗克院士,两位科学大师在非常友善的气氛中对他的工作做了安排。他永远记得获得诺奖的室主任的一句话:并不是老师所有讲的话都是对的。后来,钱三强去苏联开会参观王先生所在的实验室时,问他的室主任,王乃彦工作表现怎么样?你们满意不满意,室主任回答说,“我很满意,但你们满意不满意,最后如何等回国后,你们就知道了。”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时,王乃彦他们在苏联得知的消息,非常激动。他们希望回国以后参与其中。由于中苏关系破裂,1965年王乃彦及所有在研究所的中国人员全部撤回到国内。这使得王先生有机会真正在一线参与第一颗氢弹的科研工作,有机会与王淦昌先生重续师生缘。这使他高兴得不得了。 
  王先生回国之后的科研是从二机部九院位于青海一个叫金银滩的地方开始的,著名民歌作曲家王洛宾生活过的地方。这里海拔3500米。王乃彦主要从事核武器实验中近区物理测量工作,以便了解武器的性能并在今后得以改进。他们任务的关键点是要确保找到试爆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在实验部的王先生参加试验的时候多数都要承担回收的任务,要穿着“猪鼻子”一样的防护服到场地去回收。“我那时候还年轻啊,不知道搬了多少铅装。” 
  他把核物理的方法以及数学的方法应用到核武器测试上,包括能普测量。解决了数学计算上的一些困难。这些科研上的突破,当时是极不容易的,没有来自国外的任何资料。完全依靠自己的钻研。有一个细节颇有意思,7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一个时间方面的数学问题,王乃彦看了很多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仍然没有完全解决,恰巧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王乃彦作为九院6个代表之一带着这个题目上会了,周光召和于敏也是会议代表。曾经作为王先生大学时辅导老师的周光召数学很好,周先生开会期间竟然把最关键的几步推算出来了。“我真佩服他,”王先生说。现在王先生所有的笔记资料都在九院保密室,这几张演算纸自己保留了下来。 
  虽然他们身处测试站,回收测试设备等工作承受着核辐射的危险;虽然他没有给三个女儿更多生活上的照顾;虽然也有许多政治上的无奈,但在九院工作了15年,先青海后四川的他说,“我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那里,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记忆。” 
家世:惟有读书高
  2008年初,王乃彦等院士一行到天津大学参加有关科学教育的研讨,回京路上与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同行,这一次同行让龚克校长有了意外收获:原来王先生的哥哥从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毕业,尚在读初中的他读了很多哥哥寄来的参加“反内战、反饥饿”的学生运动照片,印象深刻,说起这些往事,龚校长连忙向王先生打听这些照片是否还在,他认为这是珍贵的校史资料。 
  福建出院士。据了解,目前闽籍和在闽工作的院士多达110多位。像福建许多20世纪二三十年时代的家庭一样,读书的种子早在家庭的熏陶下就种下了,虽然家境并不富裕,但“惟有读书高”的信念是家庭生活的根。大舅和二舅都是学化工的,二舅当时是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的助手,从事制碱工艺。受此影响,王乃彦的哥哥姐姐都是学化工的。 
  “爸爸特别喜欢读书”,听王乃彦先生讲自己的父亲和家族,你会感觉中国传统家庭父慈母爱的力量。他的祖父去世很早,父亲能由中国当时最高的测量学堂毕业,全靠姑姑做衣服纳鞋底的收入。父亲在生活上克勤克俭,在子女的读书上却决不吝惜。 
  王乃彦兄妹四个,他排行老三。哥哥上大学后,姐姐也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这样一来使本不富裕的家境更加捉襟见肘。一天深夜,父母亲的谈话让还没睡着的王乃彦听到了:父亲说,我手边还有一点钱,用它给孩子当学费吧。这差不多是这个六口之家的家底了。他还记得那时国民党垮台后,父亲失业,他们家上午和晚上都是稀饭,家里人要分着吃一点点主食。 
  王乃彦初中三年级的时候,福州解放了。他从福州三中考到了福州一中,这两所学校都是福州最好的。高中时福州一中用的英语课本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原版英语教科书,价格比较贵。买书成为这个家庭做不到的事情。他清晰地记得,父亲在开课前想办法从别人那里借来了英语课本,将其中要上的课,用笔把单词一个一个抄下来,而王乃彦就拿着这手抄本去上课。父亲对他说,再艰难的日子也得念书。这手抄的课本,1952年王乃彦上大学时从家带到北大,可惜的是后来失落了。 
  解放后,父亲成为福建农学院的教授,哥哥也大学毕业了。最重要的是待王乃彦上大学时一切费用都由国家负担了,他由衷感叹,真好啊。
发布者: 岑宵子  
2012-06-30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