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称大苏,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出生日期: 1036年12月19日(农历) 逝世日期: 1101年8月24日 乾:丙子辛丑癸亥乙卯 4岁运: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 ┌─────────────────────────────┐ │ 命理咨询服务 紫微斗数简化命盘www.mlzxfw.com │ ├──────-┬──────-┬──────-┬──────-┤ │天同禄 │武曲天府 │太阳太阴 │贪狼 │ │禄存火星封诰 │擎羊 │曲昌科 │地空 │ │天官破碎截空 │月解虚哭 │大耗 │天刑蜚廉旬空 │ │伏兵 劫煞小耗│官府 灾煞大耗│博士 天煞龙德│力士 指背白虎│ │73-82病 癸巳│83-92死 甲午│ 墓 乙未│ 绝 丙申│ │疾厄宫 │财帛宫 │子女宫 │夫妻宫 │ ├──────-┼──────-┴──────-┼──────-┤ │破军 │ │天机权巨门 │ │陀罗 │ │天钺天喜台辅 │ │阴煞龙池天寿 │性别: 男 │旬空 │ │大耗 华盖官符│ │青龙 咸池天德│ │63-72衰 壬辰│ │ 胎 丁酉│ │迁移宫 身宫│农历: 丙子年腊月十九卯时 │兄弟宫 │ ├──────-┤ ├──────-┤ │ │ │紫微天相 │ │左辅红鸾 │子年斗君:辰 │ │ │ │ │凤阁寡宿天才 │ │病符 息神贯索│ │小耗 月煞吊客│ │53-62帝旺辛卯│命理咨询服务网mlzxfw.com │03-12养 戊戌│ │奴仆宫 │ │命宫 │ ├──────-┼──────-┬──────-┼──────-┤ │廉贞忌 │ │七杀 │天梁 │ │地劫天马天月 │铃星 │ │天魁 │ │孤辰 │天空 │天姚天福天厨 │天巫 │ │喜神 岁驿丧门│飞廉 攀鞍晦气│奏书 将星岁建│将军 亡神病符│ │43-52临官庚寅│33-42冠带辛丑│23-32沐浴庚子│13-22长生己亥│ │官禄宫 │田宅宫 │福德宫 │父母宫 │ └──────-┴──────-┴──────-┴──────-┘ 宋仁宗时代 景祐三年(1036年)丙子 一岁 公历1036年12月19日,卯时,生于眉山县(属成都府路之眉州)纱縠行。 此年父苏洵二十八岁,母程氏二十七岁。范仲淹四十八岁,梅尧臣三十五岁,欧阳修三十岁,司马光十八岁,曾巩十八岁,王安石十六岁,程颢五岁,程颐四岁。范仲淹因反对宰相吕夷简,贬知饶州,欧阳修亦坐贬夷陵。 宝元元年(1038年)戊寅 三岁 苏轼兄景先卒。 元昊称帝,国号“夏”,史称“西夏”。 宝元二年(1039年)己卯 四岁 弟苏辙生于二月二十日。 庆历二年(1042年)癸未 八岁 始入乡校,从道士张易简读书,闻欧阳修等名。 此年范仲淹参知政事,主持“庆历新政”。 庆历五年(1045年)乙酉 十岁 苏洵东游京师,拟应次年的“茂才异等”科考试。苏轼从母程夫人读书,“奋厉有当世志”。此年因苏舜钦进奏院事件,范仲淹等离朝出任地方官,“庆历新政”中断。 黄庭坚生。 庆历七年(1047年)丁亥 十二岁 苏洵因制科落第,南游庐山等地。五月苏轼祖父苏序卒,苏洵闻讯返家,自此居丧读书,并教养二子。 皇祐元年(1049)己丑 十四岁 苏洵作《名二子说》,名轼及弟辙。 是岁,秦观生。 皇祐四年(1052年)壬辰 十七岁 三姊受其舅程濬、姑宋氏、夫之才(正辅)之虐,卒。苏、程结怨。 范仲淹卒。 皇祐五年(1053)癸巳 十八岁 至是岁,日益壮大,好读史、论史,章亦好道。晁补之、陈师道生。 至和元年(1054年)甲午 十九岁 娶妻王弗。张方平镇蜀,访知苏洵之名。 是岁,张耒生。 至和二年(1055年)乙未 二十岁 以诸生谒张方平于成都,张一见待以国士。 嘉祐元年(1056年)丙申 二十一岁 张方平致书欧阳修推荐苏洵,苏轼、苏辙随父进京.兄弟俱获开封府解,拟应次年的进士试。苏洵上《书》欧阳修,并上所作《洪范论》、《史论》,修大称赏之。时欧阳修任翰林学士,荐苏洵于朝,洵文名大盛。 嘉祐二年(1057年)丁酉 二十二岁 正月六日,以翰林学士欧阳修知贡举。应省试,所撰《刑赏忠厚之至论》无所藻饰,一反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梅尧臣得之以荐,欧阳修喜置第二。省试时并作杂策五首、诗一首。 母程氏卒于家,父子三人回蜀治丧。 嘉祐四年(1059年)己亥 二十四岁 母丧服除,十月与父、弟携眷赴京,沿岷江、长江东下,岁末至江陵,将三人一路唱和诗歌编成《南行前集》,苏轼作序。 嘉祐五年(1060年)庚子 二十五岁 回朝,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苏洵试秘书省校书郎。 梅尧臣卒。 嘉祐六年(1061年)辛丑 二十六岁 与弟苏辙同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策,苏轼入三等,除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十二月赴任,苏辙送至郑州西门。苏洵授霸州文安县主簿,在京编撰礼书;苏辙制策入四等,除商州军事推官,知制诰王安石封还诏命,辙遂辞官不赴,居家侍父。 《石林燕语》卷二云:“故事,制科分五等,上二等皆虚,惟以下三等取人,然中选者亦皆第四等。” 嘉祐八年(1063年)癸卯 二十八岁 三月仁宗皇帝崩,英宗即位。 苏轼在凤翔任。时陈希亮知凤翔府,其始,轼与希亮不甚叶,作《客位假寐》诗。。 秋,考试永兴军。王安石丧母,苏洵不赴吊,作《辨奸论》刺之。苏轼兄弟有“嘻其甚矣”之谏。 宋英宗时代 治平二年(1065年)乙巳 三十岁 凤翔签判任满代还,转殿中丞判登闻鼓院。召试馆职,除直史馆。 妻王弗卒。 此年宋廷议英宗本生父濮安懿王称号,宰相韩琦、参知政事欧阳修,与天章阁待制司马光、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激烈相争,史称“濮议”。 治平三年(1066年)丙午 三十一岁 苏洵卒于京师,苏轼、苏辙兄弟护丧返蜀。 治平四年(1067年)丁未 三十二岁 在家乡眉山居父丧。 宋英宗崩,神宗即位。欧阳修罢参政,知亳州。 宋神宗时代 熙宁元年(1068年)戊申 三十三岁 除父丧,离蜀赴京。 神宗召见翰林学士王安石,酝酿变法。 熙宁二年(1069年)己酉 三十四岁 二月,王安石参知政事,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主持变法。苏轼至京,除判官告院。苏辙除条例司检详文字。四月,诏议改贡举法。五月,苏轼上《议学校贡举状》,认为不当轻改,得神宗召对。御史中丞吕诲弹劾王安石,出知邓州。秋,苏轼为国子监考试官,策题讽刺王安石。神宗数次欲用苏轼,被王安石阻止。冬,苏轼权开封府判官,作《上神宗皇帝书》,全面驳斥“新法”。 《能改斋漫录》曾记一事,言轼作诗以讽安石:“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 熙宁三年(1070年)庚戌 三十五岁 判大名府韩琦言青苗法害民。苏轼《再上皇帝书》,要求罢免王安石。神宗贬黜群官,扶持安石。苏辙在条例司议事不合,出为河南府判官。御史谢景温诬奏苏轼,查无实据。王安石拜相。 熙宁四年(1071年)辛亥 三十六岁 六月,得通判杭州差遣,离京赴任。途经陈州,时张方平守陈州,苏辙为州学教授。九月离陈州,苏辙送至颖州,同谒欧阳修。十一月至杭。此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罢归洛阳。 熙宁五年(1072年)壬子 三十七岁 在杭州通判任。七月循行属县,八月监试进士。时卢秉提举两浙盐事,改革盐法,十二月,苏轼被命监视开运盐河,至湖州考察堤岸,又至秀州。 欧阳修卒。 熙宁六年(1073年)癸丑 三十八岁 在杭州通判任。冬,往常、润、苏、秀等州赈济饥民。 朝廷设立“经义局”,修《诗》、《书》、《周礼》三经义,命王安石提举。 熙宁七年(1074年)甲寅 三十九岁 在杭州通判任。纳侍妾朝云。九月,差知密州。离杭赴任,十一月至密。 此年大旱,流民多入京,郑侠上《流民图》,坐编管。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吕惠卿参知政事,继续施行“新法”。 熙宁八年(1075年)乙卯 四十岁 在密州知州任。 此年王安石复相,吕惠卿罢。颁行《三经新义》。 熙宁九年(1076年)丙辰 四十一岁 在密州知州任,九月移知河中府,十一月离密赴任。 此年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神宗亲自主持续行“新法”。 熙宁十年(1077年)丁巳 四十二岁 二月,于道中改知徐州。至京师,有旨不许入国门。五月至徐州。七月,黄河决堤,水汇徐州城下,苏轼亲率军民筑堤抗灾。 元丰元年(1078年)戊午 四十三岁 在徐州知州任,筑黄楼。 元丰二年(1079年)己未 四十四岁 二月移知湖州。七月,因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弹劾苏轼诗语讥讽朝廷,自湖州任上被拘捕入京。八月至京,系于御史台狱,十二月结案出狱,诏贬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史称“乌台诗案”。轼任地方官数年,相继与晁补之、秦观、黄庭坚、张耒结识,四人后来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元丰三年(1080年)庚申 四十五岁 二月,至黄州,寓居定惠院,撰作《易传》、《论语解》。五月,苏辙送兄长家眷至黄,留伴十日后别去,赴筠州任。黄州士人多与苏轼交往。 宋廷议改官制。王安石封荆国公。 元丰四年(108l年)辛酉 四十六岁 贬居黄州。开始经营东坡。 此年神宗决策以五路兵进攻西夏。曾巩被召为史馆修撰,专典国史。 元丰五年(1082年)壬戌 四十七岁 贬居黄州。筑成东坡雪堂,居之,自号东坡居士。于秋、冬两次游赤壁,作前、后《赤壁赋》。此年宋与西夏交战,宋兵大败于永乐城。新官制施行。 元丰六年(1083年)癸亥 四十八岁 贬居黄州。苏辙权筠州州学教授,所作策题违反《三经义》旨,被劾罢。 此年西夏攻宋,宋兵败求和。 曾巩卒。 元丰七年(1084年)甲于 四十九岁 正月,神宗出御札,苏轼量移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四月离黄州,自九江至筠州,访苏辙。游庐山。七月,回舟当涂,过金陵,见王安石,相谈甚欢,留一月别去。岁晚在泗州,上表请常州居住。此年司马光等修《资治通鉴》成。 元丰八年(1085年)乙丑 五十岁 正月离泗至南京,得请常州居住。三月,宋神宗崩,哲宗即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苏轼在江宁闻讯,赴常州。五月过扬州,游竹西寺。有旨复朝奉郎知登州,又除尚书礼部郎中。十一月至登州任,迅即被召进京,十二月除起居舍人。苏辙亦被召为右司谏。 程颢卒。 宋哲宗时代 元祐元年(1086年)丙寅 五十一岁 在京师,三月除中书舍人,四月差同详定役法。时司马光主持政事,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苏轼以为免役法不当废,遂与司马光议论不合,然深受太皇太后高氏器重。九月除翰林学士,值司马光卒,御史孙升恐苏轼入相,始上章论之。 此年苏辙迁中书舍人。 王安石卒。 元祐二年(1087年)丁卯 五十二岁 在翰林学士任,八月兼侍读。 朝臣分裂为朔、蜀、洛三党,迭相攻轧,史称“洛蜀党争”。苏轼为蜀党之首。此年程颐罢经筵,苏辙迁户部侍郎。 元祐三年(1088年)戊辰 五十三岁 以翰林学士差知贡举。因台谏攻击,上章乞郡。 宋廷吕公著年老,拜司空、平章军国重事,吕大防、范纯仁为相。 元祐四年(1089年)己巳 五十四岁 三月,除龙图阁学土知杭州,四月出京,七月至杭。十一月,以浙西七州旱灾,乞赈济。 此年吕公著卒,范纯仁罢相,苏辙迁翰林学士,进吏部尚书,出使契丹。 元祐五年(1090年)庚午 五十五岁 在杭州知州任,疏浚西湖,筑长堤,杭人称为“苏堤”。因浙西灾伤,连章请求赈济。 苏辙使契丹归,为御史中丞。宰相吕大防、中书侍郎刘挚欲引用新党人士以为调停,因苏辙激烈反对而罢。 元佑六年(1091年)辛末 五十六岁 正月,自杭州内调为吏部尚书。二月,因苏辙为尚书右丞执政,避亲嫌改翰林学士承旨。三月离杭州,沿途具辞免状,至京后仍上章乞郡。五月,兼侍读。程颐门人贾易等弹奏不已,朝廷两罢之,八月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闰八月到任。 此年刘挚为右相,与左相吕大防不和,朋党之论复起,挚遂罢相。 元祐七年(1092年)壬申 五十七岁 正月自颖州移知郓州.寻改扬州,三月到任。七月,内调为兵部尚书,充南郊卤簿使。八月兼侍读。九月至京。十一月除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上,充礼部尚书。 此年苏颂为右相,苏辙进下侍郎。 元祐八年(1093年)癸酉 五十八岁 在礼部尚书任。三月苏颂罢相。御史黄庆基、董敦逸等连奏川党太盛,苏轼亦自请外任,六月,除知定州。七月,范纯仁为右相。八月,继室王闰之卒。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崩,宋哲宗亲政。苏轼将赴定州,请面辞,不允。十月至定州。 绍圣元年(1094年)甲戌 五十九岁 在定州知州任。宋哲宗行“绍述”之政,恢复神宗“新法”。罢免吕大防、苏辙、范纯仁,召回章惇、曾布等新党人物。苏轼于四月落二学士,以本官知和州,又改英州,旋降左承议郎。闰四月离定州,六月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十月,至惠州,初居合江楼, 不久迁嘉祐寺。苏辙于三月出知汝州,六月降官知袁州,七月贬筠州居住。 绍圣二年(1095年)乙亥 六十岁 贬居惠州。表兄程之才任广东提刑,巡行至惠州,苏轼得以再住合江楼。游罗浮、白水山等地。 绍圣三年(1096年)丙子 六十一岁 贬居惠州。四月,始营白鹤新居。又迁于嘉祐寺。惠州造东西二新桥,出资赞助。七月,侍妾朝云卒。 绍圣四年(1097年)丁丑 六十二岁 贬居惠州。二月,白鹤新居建成,自嘉祐寺迁入。朝廷重贬“元祐党人”,苏辙贬雷州。闰二月,苏轼再贬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四月离惠州,至藤州,与苏辙相遇,同行至雷州。六月,别弟渡海。七月至昌化军,军使张中以官舍居之。 元符元年(1098年)戊寅 六十三岁 贬居海南。朝廷遣董必察访两广,将苏轼逐出官舍。苏轼于城南买地,筑室五间,当地士人多助之。苏辙自雷州移循州。 元符二年(1099年)己卯 六十四岁 贬居海南,与当地书生、黎民游。琼州人姜唐佐来从苏轼学。 元符三年(1100年)庚辰 六十五岁 正月,宋哲宗崩,弟徽宗即位,向太后同听政。二月,诏苏轼移廉州安置,苏辙移永州。四月,苏轼授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居住,苏辙岳州居住。六月,苏轼离海南,渡海,与秦观别于海康,秦观寻卒。十一月,诏苏轼复朝奉郎提举成都府玉局观,在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辙授太中大夫提举凤翔府上清官,外州军任便居住。苏辙即往颍昌府,居焉;苏轼犹在北归途中。 宋徽宗时代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 六十六岁 朝廷欲调和党争,兼用新旧,故以“建中靖国”为年号。正月,苏轼度南岭,北上,五月至当涂、金陵、真州,病作。六月至常州,上表乞致仕。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次年葬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苏辙作墓志铭。 简略表 仁宗天圣元年--嘉佑八年(1023-1064) 1036 苏轼降生 1054 娶王弗 1057 中进士;母丧;服孝(1057.4-1059.6) 1059 举家前往京都 1061 仁凤翔判官 英宗治平元年--四年(1064-1068) 1064 任职史馆 1065 妻丧 1066 父丧;服孝(1066.4-1068.7) 神宗熙宁元年--元丰八年(1068-1086) 1068 娶王闰之 1069 返京;任职史馆 1071 任告监管;任杭州通判 1074 任密州太守 1076 任徐州太守 1079 任湖州太守;入狱 1080 谪居黄州 1084 往常州 1085 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书舍人 哲宗(1086-1100)元佑年间太后执政(1085-1093) 1086 以翰林学士知制诰 1089 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司令 1091 任吏部尚书;往京都;任颍州太守 1092 任扬州太守;兵部尚书;礼部尚书 1093 妻丧;太后逝世;调定州太守;河北军区司令 1094 往惠州贬所;谪居惠州 1097 往海南;谪居海南儋州 徽宗(1101-1126)太后执政(1100) 1101 北返;往常州;逝世 1126 北宋亡 发布者:
岑宵子
2012-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