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钦是泉州承天寺僧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六日,诞生于福建省惠安县涂寨镇和弄村黄姓家中。因家境清寒,其兄无钱娶妻,师四岁,父母将其卖壁至晋江县城南门外李家作养子。父李树,母林菜。师自幼即体弱多病,惟宿具慧根,随母奉佛茹素。稍长,养父母相续去世,所遗田地,近亲觊觎之。师深感世事无常顿萌出家之念,遂将田地分送近亲,投入泉州承天寺,向住持转尘老和尚请求出家,转尘命修苦行的瑞芳师为他剃度,派名广钦,法名照敬,后来以广钦行世。 一九三三年,师谒莆田县囊山慈寿禅寺妙义老和尚求戒,时年四十二。具戒归来。师决志进一步潜修。遂请得上转下尘老和尚之应允携带简单衣物及十余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觅得半山岩石洞为安身之处,开始了十余年的潜修生活。 清源山的后山猴子很多,亦偶有老虎出没,他居山日久,人兽和平相处,彼此了无畏惧,后来遂有猿猴献果、猛虎皈依的传说。广钦和尚四十三岁时,在清源山的石洞打坐,坐了几天后,有一天突然听到老虎吼叫的声音。这个老虎不是直接进来,他站在洞口,看到洞里面有人,就先把尾巴伸进来扫一扫,然后大叫一声,意思是说:“这是我的地方,你为什么坐在这里?”就是叫广钦和尚离开的意思。广钦和尚非常瘦小,但是当老虎叫了一声之后,他不但没有畏惧,还把老虎叫住说:“阿弥陀佛,老虎莫嗔!冤冤相报,终无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出外人,你这个地方让与我修行,以后我成就,必当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讲完以后,老虎大叫一声,然后就离开了。这个老虎走了以后,不但没有到别处去,还把他的“虎太太”和“虎小孩”集合起来,蹲在广钦和尚修行山洞的门口,在那里替他看守门口,每天在那里游戏。所以广钦和尚在泉州,人家称他“伏虎和尚”。在广钦和尚闭关修行时,常没有东西吃。一日,正饿得发慌,见远处有一群猴子戏耍,只见它们吃着一粒粒树子,津津有味,不觉垂涎三尺,肚子更饿得受不了。他一边看看猴子,收回眼光,又看看自己,不觉莞尔,心想:当下的我,这副德性,与树上的猴子,又有什么差别呢?它能吃,为什么我不能吃呢?随手由地下捡拾树子吃将起来。猴群见有人加入它们的行列,颇觉讶异,彼此交头接耳,鼓噪起来。过一阵子,见他手上已无树子,竟纷纷由树上丢下新鲜树子送与他食。广钦和尚食树子后,竟自觉目光炯炯,精神焕发。自此,这群猴护法竟也深谙人情世故,经常摘取树子、水果送到洞口供养广钦和尚。于是,他暂时衣食无缺。这就是“猴子献果”这个故事的由来。 广钦和尚在洞中潜修,经常入定,传说往往一定经旬。有一阵子,入山打柴的樵夫,因久不见这位“伏虎师”的踪迹,就找到洞中探视,见他跏趺而坐,状甚安然,不敢打扰,悄悄地离开了。过些时日,又不见师父行踪,再拐进去瞧瞧,见依然故我,摸摸看没有呼吸,也没有脉搏和心跳。当时,弘一大师正在福建永春弘法,获函,即托人来讯阻止,千万不可鲁莽从事,候其来视再作决定。弘一大师前来承天禅寺后,遂与转尘老和尚,还有一些樵夫走到清源山——广钦和尚入定的地方,果然见他坐在那里,没有呼吸,也没有脉搏,心脏也停止跳动。弘一大师知道是入定的现象,轻轻地在广钦和尚的耳边三弹指,广钦和尚就从定中出来。当他出定的时候,弘一大师赞叹说:“像这样甚深的禅定,在古来大德也是非常难得稀有。”这一次的入定,长达四个月之久。 抗战胜利后,广钦法师发愿:“台湾佛教,已是僧俗不分,我与台湾有缘,将渡台建道场度众生,以我此身,为修佛范,以挽佛教狂澜,重归正轨,此乃吾愿”。1947年夏,广钦法师怀抱大愿渡海赴台,先在基隆极乐寺、灵泉寺、最胜寺寄足,之后驻锡台北芝山岩与法华寺。1955年,广钦法师把信徒购置的台北“火山”地更名为清源山,并在此创立“承天禅寺”,与家乡泉州的清源山与承天禅寺遥相呼应,后亲任寺院住持。在台期间,广钦法师先后兴建、改建8座寺院并主持雕刻一尊高大石佛,历任广承岩,承天禅寺、妙通寺等多家寺院住持。 广钦法师因年幼失学,识字不多,他不讲经,但以极其独特的苦修挂单的身教方式弘法,践履佛陀正道,成为台湾唯一公认的苦修证悟者或“开悟的圣人”,扩大了中国传统佛教尤其是净土与禅宗在台湾地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如他在高雄妙通寺首次传戒,报名人共约 2500人,其中包括出家僧约500人,为台湾光复后传戒人数最多的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