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理咨询 - 紫微斗数 - 案例分析 - 四柱八字 - 玄空环境 - 相学知识 - 起名咨询 - 周易八卦 - 感悟人生 - 命理资料 - 咨询联系
站 内 搜 索
唐代高僧牛头法融禅师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岑宵子 发布时间:2025-02-21

融(594-657),禅宗牛头派的创始人,俗姓韦,润州延陵(江苏丹阳县延陵镇)人。十九岁即尽通经史,因阅《般若经》,遂皈信佛法。后入茅山,依炅法师出家,二十年中专精匪懈,入大妙门。唐太宗贞观十七年(643),法融于牛头山幽栖寺北岩下别立禅室,潜修禅观,净侣四至,百有余人。禅宗四祖道信大师闻之,往付顿教法门。以牛头山为中心之法系遂称为牛头宗,自法融至慧忠,称为牛头六祖,盛极一时,入宋以后渐衰。
据传,法融牛头山修道,引来百鸟衔花相伴的奇观。
唐贞观年间(公元六二七至六四九年),四祖道信遥观江南气象,发现牛头山有奇异之人,于是亲自前来寻访。
道信问幽栖寺僧人说:“你们这里有道人吗?”
那僧说:“出家人,哪个不是道人?”
道信说:“请问哪位是得道之人?”
那僧张口无言,另外一僧说:“由此去深山中,十华里左右,有一位懒和尚名叫融,在那里修禅入定,见了人不起来,也不合掌行礼,莫非他就是你所说的道人?”
于是,四祖进入山中寻找这懒融,果然见法融端坐不动,神态自若,无视天下万物。
四祖问说:“你在这里作什么?”
法融说:“观心。”
四祖接着问:“何人在观?何物是心?”
法融对答不出,便起身行礼,问:“请问大德高栖何所?”
四祖说:“贫道居无常所,行无定止,或而东或而西。”
法融说:“还认识道信禅师吗?”
四祖说:“怎么问起他?”
法融说:“久已仰慕其高风,很希望能亲睹尊颜。”
四祖说:“贫道即是道信。”
法融赶忙上前施礼,说:“大师因何来此荒山野林、偏僻之地?”
四祖说:“今日至此特来相访,你这里还有静心的场所吗?”
法融手指后面说:“那里还有一座小庵。”
法融领四祖去小庵,只见此庵周围,虎狼成群,四祖举起两手作恐怖状。
法融说:“还有这个在。”
四祖问:“刚才你见到什么了?”法融不知所对。
过了一会儿,四祖却在法融禅坐的石块上写一“佛”字,法融竦然而惊,对四祖更加敬服。
四祖说:“还有这个在。”
法融再次稽首施礼,恭请四祖开示佛法真要。
有种疑问,法融为什么见了四祖之后,鸟兽衔花供养这些奇迹就消失了呢?关键就在于,他终于彻底开悟了!
四祖道信对法融说:“百千法门同归一心,一切功德都在心源。你不用再追求什么了,心自在了,一切都会是自然的妙用。”这一席话,让法融彻底放下了内心的追求和执着。原来,一切的修行都在自己的心里,不需要外在的证明,也不需要什么鸟兽来供养。
法融的内心达到了真正的无执、无念的境界,他再也不需要通过外界的现象来证明自己的修行成果。这时候,鸟兽们可能也感受到了他的变化,觉得“哦,师父已经开悟了,不需要我们的帮助了”,于是悄悄离开了。
洞山禅师则把法融悟道前的状态形容为“如掌中观珠,意不暂舍”。这是什么意思呢?法融在修行中虽有很高的智慧,但内心还是有一丝执着——他渴望通过修行达到某种超凡的境界,这种微妙的执着就像是手里握着一颗宝珠,不愿意轻易放手。虽然他的修行已经深厚,但依然有一种“我要见到奇迹”的心态。
而鸟兽的供养,正是这种心态的体现。法融心中的这种追求,与外界的自然感应产生了共鸣,于是才会有这种神奇的现象。而当他彻底放下执着,进入了真正的觉悟状态后,这些外在的现象也就不再重要了。
正如南泉禅师所说:“即便鸟兽不再来,也胜过其他师父的一线道。”真正的觉悟在于内心的圆满,而不在于外在的奇迹。这才是法融见了四祖之后,境界提升的根本原因。
 
打印本页 | 关闭窗口  

咨询岑宵子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463279608 微信号:mlzxfw
Copyright&2007-2024版权所有 命理心理咨询 管理入口
浙ICP备10019250号-1浙公网安备33030202002222号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