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筠松(834年-900年),名益,字叔茂,号筠松, [5]后人也称为“杨救贫”。今广东信宜人。唐代风水大师。 杨筠松精通堪舆术,唐僖宗时期被封为国师,官至光禄大夫,掌管灵台地理事。其趁唐末之乱,隐居于沙河杨仙岭,把官中风水文献带出,在赣州一带广为传播。 [5]杨筠松在赣州的时间长达26年的时间里,主要活动于赣州杨仙岭、宁都黄陂、兴国三僚村。杨筠松在到达赣州后,忆及前悉的梓山乡黄禅寺,而反道奔赴黄禅寺。不期而遇隐居于黄禅寺的曾文迪,收曾文迪为徒。还率其高徒曾文迪协助卢光稠扩建赣州城,为虔州古城扩建选址布局。后杨筠松病逝于于都药口坝。培养的著名学生有廖三传(宁都人)、曾文辿(于都人)、刘江东(于都人)、厉佰绍(宁都人)、刘淼、邹庭监、叶七等。 杨筠松在三僚带徒授业,三僚村后被称为“中国风水第一村”成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世界风水文化爱好者朝觐的圣地”。杨筠松在堪舆学的基础理论学说经过发展,逐渐演变、形成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后世堪舆界尊称杨筠松为“形势派”或“江西派”亦称其为“赣派”的风水地理祖师。 杨筠松风水理论,主要体现人与自然和平相处的思想。在堪舆学理论上力主峦头形势为上,强调因地制宜、因龙择穴。杨公风水理论著作《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玉尺经》、《人子须知》、《四大穴法》、《拔砂图》、《胎腹经》、《望龙经》等著作传世,给研究中国古代地理留下了大量详实的文字资料和实物遗产。传说杨筠松少年之时,就喜欢行山看势,寻龙点穴,有一次他登临县城东遥望的石狗岭。只见此地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与黑石岭相对,如蹲狮踞象如门。上石狗岭山顶豁然阔广,山间怪石棋门据守,山溪泉流如涌,远处群山涌现,山脉来龙气势磅礴,丘延翰《天机素书》注:“龙来十里,气高一丈,龙来百里,气高十丈。”石狗岭正是云雾山脉聚气之地,纳整个山系的龙气,杨筠松深有心得。面对如此藏风得水、龙盘虎踞的佳地,杨筠松喜出望外。 登高寻去,发现有大石似乎是龙的嘴脸,筠松发现了其中的妙趣,爬到石上观看,见石壁上,有两个石孔:南面的窖口宽数尺,窖深5丈,将风则响,称为风窖;北面的深莫测,怪石嶙峋,将雨则润,银珠欲滴,称为雨窖。 杨筠松曾得到过异人传授的三件宝:赶山鞭、无字天书、铁灯盏,他发现石狗岭有龙伏此甜睡,只是这次游历,未曾带宝在身,故未作打算。 过了一年,粤西天旱未雨,每天天空都是湛兰湛兰的,连一丝云彩都没有,太阳毒毒地烧烤着大地,地头山坡的野草晒得枯黄,田里的土干裂得一块一块,禾苗耷拉着脑袋,眼看就要颗粒无收。 农民天天抬头望着天,期盼天天老爷老善心,下一瓢泼大雨,拯救万物生灵,他们用民间各种办法祭天求雨,请苍天不要殃及子民。有人堆集干柴,点火燃烧,祈祷管水之神河伯见火赐雨救之。有人在雷神庙前焚香跪拜,求雷神爷催云助雨,对付旱灾之神。但是这些都不灵验。 杨筠松此时正在生病,躺在床上。听到外边的乡庙鞭炮断断续续,连忙支撑虚弱的身体,带上三件宝贝,牵着一匹小马向石狗岭方向驰去,由于出行匆匆忙忙,加上带病在身,杨筠松竟然在马背上晕倒了,被一个老农救起,老农把家中留种的白豆熬了一锅粥喂灌下,杨筠松才苏醒,杨筠松感谢老农施食之恩,此后这地方被叫作“饭豆坡”。 杨筠松来到石狗岭下,在山间的一处出水窿寻到半盏积水,用铁灯盏装上,支撑虚弱的身体爬上了龙头大石,把铁灯盏的水灌下雨窖,念动无字天书咒语,一时天空黑沉了下来,杨筠松挥动赶山鞭,一阵地动山摇,向南招来风,向北召唤雨,山中的睡龙被杨筠松的法术惊醒,沿山势下冲,在山崖壁尽头一跃而起,一时甘霖尽布,窦州百姓欢呼相告庆贺,石狗岭飞龙腾飞,因而官府地方志记称为“龙山”。 巨石如龙露出山体的龙脑袋,又称“龙窖”,而粤西唐朝还是俚人的领地,对狗崇拜,以狗为图腾,认为狗是上天安排下的灵物,看到巨石如苍狗哮天,因而称呼该岭为“石狗岭”。 对杨筠松呼风唤雨救百姓这件事,古代当地百姓曾在山下建有杨公词,明朝汉族移民增多,杨公词被改变为管水的北帝了。 杨筠松二十四山向诀 二十四山向的表示方式是十二地支加八干四维: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八干为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四维为乾、坤、艮、巽,加起来共二十四山。二十四山向与八卦配合时,八卦即是八个方位,每个方位统辖三个山向。
|